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,在全州縣才灣鎮毛竹山村,他勉勵村民王德利,“要注重學習科學技術,用知識托起鄉村振興?!边@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又一重要論述。
過去我們經常講,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,一靠政策,二靠投入,三靠科技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,“鄉村振興要靠人才、靠資源。如果鄉村人才等要素一直單向流向城市,長期處于‘失血’、‘貧血’狀態,振興就是一句空話?!弊阋姟叭瞬耪衽d是鄉村振興的基礎”?,F在,總書記又提出“用知識托起鄉村振興”,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背景下,意義重大,用意深邃。
知識是致富的工具。用知識托起鄉村振興,發展科學技術是優先選擇??萍际堑谝簧a力,對于農民而言,知識首先是掌握農業科學技術,用“知識改變命運”。從“生活寬?!钡健吧罡辉!?,農業科技必不可少。五谷豐登,不僅僅是政策好、人努力、天幫忙,更離不開的是以農業科技為支撐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,不僅要藏糧于地,還要藏糧于技。從“人扛牛拉”到“機器耕種”,從“憑經驗”到“靠數據”,從“汗滴禾下土”到“鍵盤指上走”,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%,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%,農民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時代。加快農業現代化,我們不僅要抓適用技術,而且要抓核心技術;不僅要搞技術推廣,而且要搞科研攻關;不僅要打通科技創新“最后一公里”,而且要打好種業翻身仗;不僅要推進農業機械化,而且要擁抱農業數字化;不僅要升級換代“老鐵?!?,而且要用好手機“新農具”?!霸鷮嵧苿庸餐辉!?,就要為農民提供更多的致富“工具”,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,讓農民種地用上“金扁擔”。
知識是規律的凝結。用知識托起鄉村振興,善于把握和運用規律是內在要求。知識的另一種解釋,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,也就是我們對規律的把握。不按規律辦事,是要吃大虧的,對于農業來說,尤其如此。鄧小平曾告誡,如果農業出了問題,多少年緩不過來,整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就要受到嚴重影響?,F在我們搞鄉村振興,可謂是前無古人的偉業,很多經驗都是我們“摸著石頭過河”探索出來的,并上升為國家政策和制度設計。這些“知識”,也可以說是規律,仍然會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。鄉村振興首先要按規律辦事,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對鄉村振興戰略更具實踐廣度、現實深度和歷史厚度的深刻思考作出的重大論斷。在鄉村振興過程中,要把握的規律有很多,但最主要的有兩條。一條是,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。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,干鄉村振興,要發揮億萬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,調動他們的積極性、主動性、創造性。離開這一條,鄉村振興將成為無源之水、無本之木。另一條是,要遵循鄉村建設規律。總的是要堅持科學規劃、注重質量、從容建設;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,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“富村山居圖”,不能把鄉村搞成縮小版的城市;我們還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,把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想在前面,切忌貪大求快、刮風搞運動,防止走彎路、翻燒餅。農業農村工作者,特別是廣大基層干部,需要把握這些基本規律,確保鄉村振興行穩致遠。
知識是文明的傳承。用知識托起鄉村振興,優秀鄉村文化是重要內生力量。文化是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的靈魂,文化自信是更基本、更深沉、更持久的力量。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,數千年的農耕文明,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,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。從原始的刀耕火種到傳統農業、現代農業的發展演變表明:農耕文明一直伴隨著中華文明的歷史腳步,其文化精髓始終植根于廣袤的鄉土之中。鄉村振興,既要塑形,也要鑄魂。有形無魂,鄉村是沒有生命力的。優秀鄉村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標識,是維護鄉村社會秩序的重要內生力量,其中蘊含著許多解決當代農村現代問題的重要啟示。鄉村振興,不僅需要雄厚的物質力量,而且需要深厚的文化支撐。優秀鄉村文化能夠提振農村精氣神,增強農民凝聚力,孕育社會好風尚。優秀鄉村文化的重塑與傳承,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,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,是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“不能名為搞現代化,就把老祖宗的好東西弄丟了!”只有保護好、傳承好鄉村文化,鄉村振興才有靈魂和底蘊。(來源:中國農村網;培訓處整理)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